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我又来喽!今天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瓷器吧!那瓷器是什么?它是怎么发展的呢?以及我们考试会怎么考呢?对于瓷器的考查主要是涉及考文史常识的一些考试,例如省考常识判断、事业单位考试、三支一扶考试等等大部分的公职类考试,所以我们还是要好好了解一下这一部分内容的。如果考到瓷器,以客观题为主,我们常见的题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偏识记性,当然也有理解性的考查。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瓷器看一下吧!
一、瓷器的概述
最初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在制陶工艺发展的基础上,于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创造出了原始瓷器。经过长期的改进,在公元2世纪的汉代末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以后,瓷器由中国传播到其他国家,而中国也有了“瓷之国”的称号。至隋唐时期,发展以青瓷、白瓷的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总体上呈现出南青北白的特点。五代瓷器制作工艺高超,属于北瓷系统的河南柴窑有“片瓦值千金”之誉。宋代瓷器以各色单彩釉为特长,釉面能作冰裂纹,并能烧制窑变色及两面彩、釉里青、釉里红等。出现了著名的“五大名窑”——哥汝定官钧,并且也出现了著名“瓷都”景德镇(因宋景德年间为宫廷生产瓷器得名)。所选瓷土必白埴细腻,所制瓷器质尚薄,色白如玉,善做玲珑花。元代瓷器盛行印花瓷及五彩戗金。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青瓷有“影青”,瓷质极薄,暗雕龙花,表里可以映见,花纹微现青色。又有“霁红瓷”,以瓷色如雨后霁色而得名。窑变色从一种发展为窑变红、窑变绿、窑变紫三种彩。清代生产“彩瓷”,图样新颖,瓷色华贵,以“珐琅瓷”、“粉彩”杰出,又有“天青釉”,仿拟五代柴窑瓷色,还有霁红瓷和霁青瓷等。当今著名瓷器产地有:江西景德镇,以青花瓷、青花玲珑瓷、颜色釉瓷和粉彩瓷闻名。
二、瓷器发展历程
(一)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而随着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二)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也可以看出古代建筑的规模以及瓷器特点,以青瓷为主。
(三)隋唐时期
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陶与瓷的分野在这一时期也凸显出来,唐瓷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并且形成南青北白的特点,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1、越窑:
越窑在浙江绍兴,是我国青瓷的主要产地,它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一色青翠莹润。陆龟蒙形容青瓷釉色的意境是:“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顾况将青瓷形容成玉:“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徐夤(yin)则形容秘色瓷是“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软旋薄水盛绿云”。孟郊的诗更令人想象无穷:“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茶品完后的青瓷如荷叶。
2、邢窑: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以素面白瓷驰名,釉白而微闪黄或淡青。胎质厚而细节,瓷质坚硬。器内满釉,外釉往往不到足,器表往往光素大方,不施纹饰。瓶多广口短颈,壶为短嘴,此外也有白瓷烛台、葵形盒等。器底多如璧形的宽环,被称为“玉璧底”。元稹曾有诗说邢窑:“雕镌荆玉盏,烘透内邱瓶”。杜甫也有诗赞白瓷“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3、唐三彩:为唐代陶器的代表,是低温铅釉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有铜、铁、锰、钴等矿物作釉料着色剂,釉、里还加入铅作助熔剂,最后经低温、(800℃左右)烧制而成。釉色有绿(铜)、赭(铁)、蓝(钴)三色,故称“唐三彩”。
(四)五代十国
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越窑到了五代,一度成为吴越王钱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当时又称为秘色窑,皆属於青瓷的制造。青瓷的烧制往往同窑不同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