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中公三支一扶
导航

位置: 三支一扶 >备考技巧 > 行测 > 言语理解 >

2018三支一扶考试内容-行测:“隐性主旨”的敲门砖—行文脉络

中公三支一扶考试网 2018-02-07

2、提出问题——危害分析

这类文段首先会提出一个问题,通常是一些值得我们反思的一些不太好的社会现象或者文化现象,进而分析这种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主旨通常是针对该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下面我们仍旧通过一道题目来应用一下:

【例题】自明清以,大众对于国史最熟悉的段落,大概是“三国”,这主要得力于罗贯中所写的史传文学《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据实指陈,非属臆造”,但题材取舍、人物描写、故事演绎则广纳传说和野史素材,并借助艺术虚构。在受众那里,《三国演义》经常被当作三国信史,故清代史家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这种“惑乱”,就是信史与史传文学两者间的矛盾性给读者带来的困惑。“文”与“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一旦以“文”代“史”,便会导致“惑乱”。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史传文学的生命力在于适度的史学真实性

B.史传文学是文学性与史学价值的对立统一

C.人们应避免落入以“文”代“史”的窠臼

D.“文史分家”是评价史传文学的重要标准

【答案】C。中公解析:通过问法可以判断该题为主旨观点题。首句指出因《三国演义》的流传,人们对国史最熟悉的部分是三国,进而指出《三国演义》内容上有传说和野史素材,有虚构成分。第三句指出受众误将《三国演义》当做信史,感到“惑乱”的问题,第四句进行分析,指出原因在于信史和史传文学的矛盾性,尾句强调以“文”代“史”产生的危害——导致“惑乱”。本文的行文脉络是:指出问题——危害分析。主旨应该是针对该问题提解决的办法,我们不应以“文”代“史”,即C项。

中公三支一扶考试网认为,隐性主旨是片段阅读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近几年考查的频率越来越高,要想提高这类题目的准确率,还需要从分析行文脉络入手,学会概括句意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从而绕过迷惑选项,找到真正的主旨。

相关推荐三支一扶考试内容-行测:片段阅读中总分文段的解题技巧

更多考试信息请查看三支一扶考试网,了解三支一扶考试时间三支一扶考试内容.

快捷入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