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在北京签订的《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写入了上述原则。而且两国总理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而现时存在的恐惧和疑虑,则将为信任感所代替。
1955年4月在万隆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列强参与的——万隆会议,会上发表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这个宣言中包括了这五项原则的全部内容,意味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与会各国的普遍认同,成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一个准则。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几十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国际友好合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而且是其忠诚的奉行者。在这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此次,印度的非法入境,也是近年来印度国内“疑华”“反华”风气的体现。最近几年印度越来越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一面模仿中国高速发展的模式,另一方面又期望超越中国,提升其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影响力。同时再加上背后美日等国的不断挑唆,导致近几年中印之间冲突不断。这也启示我国在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更应该以国家主权、国家利益为重,只有不断地发展生产力,提升综合国力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领土的稳定,进而有助于整个亚太地区的长久稳定与发展。
相关推荐:三支一扶考试内容-公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考点
更多考试信息请查看三支一扶考试网,了解三支一扶考试时间、三支一扶考试内容.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