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三支一扶考试中的公共基础知识点繁多,划分详细,经济常识是大多考生的薄弱环节,中公三支一扶考试网为考生们汇总了公共基础知识的经济类常识的复习资料,以供大家参考学习,助力考生顺利三支一扶考试。温馨提示:想获取更多三支备考资料,了解更多三支考试资讯,找到更多三支志同好友,获得更多三支课程,请加群511507678。
6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经济学有下述的一些变化。
①更多地采用了新古典学派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如S.H.海默(?~1974)和J.R.雷斯尼克试图用新古典学派理论去分析发展中国家农民的市场敏感,研究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农民的行为模式。M.P.托达罗(1942~ )和J.E.施蒂格利茨(1942~ )建立了各种模式,去解释发展中国家尽管城市失业率很高而人口依然向城市流动的现象。A.O.克鲁格(1934~ )也力图用新古典学派的方法去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某些城市问题。
②更多地采用了经验分析的方法。采用经验分析方法的学者可分两类:一类是S.库兹涅茨(1901~1985)、切纳里和I.阿德尔曼(1930~ )等人,他们以跨国家的同期统计资料分析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点,阿德尔曼特别注意一些非经济因素另一类如W.P.法尔康(1936~ )、J.R.贝尔曼(1940~)、刘遵义和P.A.约托波洛斯(1933~ )等,则以经济计量方法对早期理论进行“前提检验”,提出了一些修正意见。例如,他们证明了农民行为方式是有市场敏感性的,是与新古典学派最大化原则一致的,从而对双元结构模式的假设是否正确提出了疑问。
③较全面地注意到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发展经济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影响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早期的理论和政策建议有畸重畸轻的缺点。因此,他们提出,过于侧重工业化的国家,应当重视工农业的平衡发展;过于强调重工业的国家,应注意轻工业的发展;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上,要纠正过去有时过于重视进口替代、有时过于重视出口鼓励的偏向,作到把出口鼓励和进口替代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生产结构上,不应停留在劳动密集的生产,而要适时发展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