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支一扶行言语理解与表达中有一种题型叫片段阅读,片段阅读题量大概在14~15道,主要考察的是阅读能力,其关键就在于对信息的概括能力和推断能力。在这里我们把片段阅读分为三种题型,分别是常规主观题、特殊主观题和细节题。其中的就是常规主观题,下面中公三支一扶考试网的就常规主观题教给大家一些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三、例题
【例 题1】纵观各国货币发展历史,货币国际化虽然给所在国带来一定风险,但 却远远低于带来的好处。从老百姓的角度看,本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高,就意味着在出国旅游、消费、留学的过程中,可以较为便利地用本币支付,不必经过繁琐的 汇兑程序。从政府的角度看,国际货币发行国可发行本国货币为国际赤字融资,相当于对别的国家征收了“铸币税”,其中的好处不言而喻。因此,许多国家的 货币都“争先恐后”地走向国际化。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揭示出使货币国际化的原因 B. 说明实现货币国际化的结果
C. 提醒货币国际化潜藏的危险 D。剖析货币国际化的现实途径
【答 案解析】A。这是一道主旨类的题,文段是分总的结构。第一句总论货币国际化利大于弊。之后从百姓、政府两个角度进行分论,最后一句得出结论“许多国家的货 币都争先恐后地走向国际化”。所以文段的重点是讲述的是各国为什么要使货币国际化。这道题的干扰项是B,但是最后一句的“因此”一词我们可以知道最后 一句讲的是许多国家的货币都国际化这一结果,那么前面讨论的自然应当是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所以B项中说“结果”不符合文段结构。因此选A。
【例 题2】苏州曾经是经济兴盛、文化发达、人才荟萃之地。明末清初以后,苏州士绅除少数人发生身份和观念转化外,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而作为社会主流 的士绅观念和意识往往各种渠道浸润展延,严重影响一般民众,正因如此。晚清苏州民风靡弱闲散,生活节奏缓慢,缺乏早期现代化必需的紧迫感与开拓精神。 清末及民国初期,苏州人很少愿意将资本投入到现代实业中,以至于苏州钱庄吸收的存款在当地难以消纳,不得不转向外埠寻求出路。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
A.清末苏州资金消纳的途径与方式
B.苏州民众在士绅观念影响下的转变
C.民国初期苏州实业发展衰落的原因
D.士绅观念制约了近代苏州的现代化进程
【答案解析】D。本题提问方式为“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故此题为内容概括题,找关联词语“正因如此”,前有“社会主流的土绅观念和意识”,后有“苏州人很少愿意将资本投入到现代实业中”,即“土绅观念限制了近代苏州的实业发展”。故答案为D。
更多信息请参阅 :三支一扶考试报名入口 三支一扶是什么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