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食安全”的定义
粮食安全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
二、政策背景
1996年发布白皮书《中国的粮食问题》;
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是继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后,中国政府发布的第二部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白皮书。白皮书全景式展现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粮食安全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全面介绍中国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实践,阐明中国将坚定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特殊强调,释放出明确的重农抓粮的信号。提出要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三、保障粮食安全的意义
粮食关乎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抓好粮食生产始终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也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种不确定风险增加的压舱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关系人类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
四、当前面临的挑战
我国粮食供需形势长期偏紧,可以预见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维持“紧平衡”。伴随人口增长和消费升级,城乡居民的粮食需求不断增长、需求结构也会发生巨大变化,但国内粮食供需错位、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1.在当前技术水平和资源环境硬约束下,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或已接近极限、粮食持续增产势头面临停滞,成本优势渐失、种粮收益下降、政策空间紧缩,未来“谁来种粮”“如何种粮”的困境亟需破解。
2.国内粮食产业尚处于成长和发展阶段、国际竞争压力大,粮食流通效率和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全产业链条较短、延伸不够,制约粮食产业经济的扩大化。
3.从贸易形势来看,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尤其在饲料粮安全方面仍需借助国际市场。适度的粮食进口存在必然性和必要性,但我国粮食进口依存度增强、来源地集中和结构性失衡等潜在风险并存,参与全球粮食治理与贸易规则制定的角色定位有待深化。
五、应对措施
1.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切实提升耕地产出水平。(1)严守耕地数量红线。通过多项“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通过法律的“紧箍咒”,明确责任主体单位应该负何种责、做哪些事,进一步细化相关工作,落实责任到人。(2)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将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由单一营养体系上升为营养体系、污染体系、生态体系为一体的“三土三系”系统性工程。(3)扩大有效耕地供给。要实施盐碱地土地改造工程,加强盐碱地综合治理,将具备开发成耕地潜力的2亿亩“不毛之地”转变为高标准耕地。(4)树立大食物观。要深入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破除耕地的资源束缚。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2.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为粮食安全插上“科技的翅膀”。(1)保障种子资源。政府要增加资金、人才投入,通过开展种业领域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重大技术的联合攻关来加强高产、耐盐耐碱、耐寒耐旱等急需品种的研发,确立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的种业创新体系,为我国种业科技研发的长期持续发展奠定自主创新基础。(2)因地制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相关流程、机制和示范基地建设,实现科技成果落地生根。(3)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依托科技创新发展智慧农业、循环农业等新模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并利用各种新媒体,发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营销模式,打造平台农业。(4)注重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工作。增强农专科技人才团队建设与培育,深入落实科普工作,创新工作机制,大力提升基层科技人员素质;筑巢引凤,工农结合,以工补农,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协同发展。
3.层层压实责任,抓好粮食安全工作落实。(1)强化监督问责,落实党政同责。压紧夯实主体责任,细化目标任务落实。采取随机抽查、实地暗访、走访问询等方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2)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分类分级划分耕地用途,高标准农田原则上要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对于一般耕地,首要满足口粮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用地需求。
4.强化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政策层面加强支持保障力度,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必须和提高农民粮食收益相统一,综合实施补贴、奖励、金融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创新经营方式,优化实施种粮收入补贴政策,强化金融保险政策支持,实现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