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中公三支一扶
导航

位置: 三支一扶 >考试题库 > 模拟试题 > 行测模拟 >

三支一扶考试内容-行测模拟试题(1.9)

中公三支一扶考试网 2019-01-09

1.【答案】D。中公解析:分析第二段的第二句可知,引用《楚辞·招魂》是为了论证前文“灯的最早称呼不是‘灯’,而是‘镫’”,即用《楚辞》中的材料说明“灯”原来与“镫”通用。故答案为D。

2.【答案】B。中公解析:由第二段首句可知,灯的最早称呼不是“灯”,而是“镫”,这说明了灯是由一种陶制食器发展演变而来的,B项当选。A项为迷惑项,本文论述的主体是灯,应保持主体一致。故答案为B。

3.【答案】A。中公解析:A项颠倒黑白,“登是一种叫瓦豆的东西”,并非瓦豆是一种叫“登”的东西,且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制食器。

4.【答案】D。中公解析:D项“有人认为灯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在此之前出现的瓦豆的变化……的演化方向”,句中“在此之前”指的是灯出现以前。而根据原文第三段前三句话可知,瓦豆的变化是在灯产生以后发生的。故D项理解错误。

5.【答案】B。中公解析:“发展史”多指从古至今某一事物的发展过程,文段只提到了灯在古代的演化,显然不合文段内容,排除C。“瓦豆”不是文段主体,可以排除D。文章主要描述了我国古代灯具由瓦豆演变而来的历史。A项“灯的发明”范围太大,相比之下,B项“古灯小史”更贴合文意。答案为B。

热门推荐:三支一扶考试内容-行测模拟试题(1.8)

更多考试信息请查看三支一扶考试网,了解三支一扶考试时间三支一扶考试内容.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快捷入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