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中公三支一扶
导航

位置: 三支一扶 >备考技巧 > 行测 > 言语理解 >

2018三支一扶考试内容-行测:巧用选项差别快速判断片段阅读题

中公三支一扶考试网 2017-12-26

[导语]三支一扶行测中,言语理解题目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为了帮助大家有效备考,下面中公支一扶考试网就为大家介绍各科的答题方法。温馨提示:想获取更多三支备考资料,了解更多三支考试资讯,找到更多三支志同好友,获得更多三支课程请点击下方加群,同时还可领取下载备考手册PDF版

全国三支群:426286813 甘肃三支群:521311702 江西三支群:438514714 安徽三支群:416137257
山东三支群:347636760 吉林三支群:330642588 内蒙三支群:439631780 贵州三支群:374685784

更多省份群:点击添加

片段阅读题目,选项之间的比较无非就是确定两类选项:优先选择的和优先排除的。优先选择的选项往往是全面的,具体的;而优先排除的选项往往是无中生有的,绝对表述的,过度推断的,偏离主题的,描述笼统的等等。下面中公三支一扶老师通过一些例题向大家具体说明。

【例题1】春秋时期,鲁国规定:如有人在国外看见鲁国人沦为奴隶,可垫钱将其赎回,然后回国报销。孔子的一位弟子就在国外垫钱解救了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但不报销,以示其“义”。孔子知道后批评了他,说这将影响更多的奴隶被解救。因为以后鲁国人如垫钱救人,报销吧不好意思,不报销则蒙受经济损失,两难之下可能放弃救人。而孔子的另一位弟子,下水救人,被人赏赐了一头牛,他高兴地接受了,孔子大加赞赏。

这段文字意在阐明( )。

A.道德践行者应得到回报和关爱

B.“善有善报”、“好人有好报”

C.对道德模范的奖励,有助于道德的弘扬

D.朴实的民间俗语,包含了人们朴素的道德观

【答案】C。【中公解析】:道理启示类型的题目。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文段中孔子对于两位弟子的不同态度,根本的原因在于:不要回报大家就会回避做好事,要回报会吸引更多的人做好事,都是从奖励道德行为有益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以此角度论述答案选择C最合适。除此之外,A描述不全面,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得到回报和关爱;B选项与题目的主要内容无关;D描述笼统,没有C具体。

快捷入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