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齐国的称霸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尽了。天时,齐国的兴起不得不提周王室的衰弱。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酿成大祸,犬戎攻入镐京,周幽王被杀,周平王东迁,历史才进入东周。试想,如果周天子还是老大,一个诸侯国齐国又怎会兴起,这就是齐国兴起的天时。地利,齐国的地理方位很好,我们知道,齐国靠海,就是现在的山东半岛,那么靠海什么多容易称霸呢?对,就是盐。我们看很多电视剧,都会有这样的桥段,禁止私盐贩卖。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古人之所以称之为庶民,就是以种粮为生,种粮吃粮,很少有肉食,所以叫庶民。但是,无论多么淳朴的农民都得吃盐啊,没盐不就成“白毛女”啦,浑身无力。齐国靠海,盐业发达,人人都需要,这也就为其奠定了巨大的物质基础。汉武帝之后逐渐把盐铁业收归国有,可见其重要性。最后说说人和。齐桓公重用了一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管仲。说起来管仲可是齐桓公的宿敌,甚至刺杀过齐桓公。但是齐桓公当上大王不但没有杀管仲,反而封他为相。齐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国家,管仲回答:“仓廪食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大致的意识就是先搞物质文明,再弄精神文明,齐国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第二位霸主—宋襄公。齐国衰弱之后,宋襄公想要称霸。于是召集各个君主会盟,然而楚国并不买账,宋国一怒之下讨伐楚国,结果兵败回国,宋襄公抑郁而死,这位霸主的故事就说完啦。有的同学会说,这也能叫霸主?是的,司马迁的《史记》认为,开过会的就是霸主,谁让宋襄公开过会,召集过大伙,因此就被评为了霸主。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其实《荀子》的五霸更为具有说服力。
第三位霸主—晋文公。这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君主,年少时在外游历,结果由于长时间营养不良晕倒了。身边的大臣介子推一看,主公再不吃东西就要死翘翘啦,于是用刀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烤给晋文公吃,这才缓过来。后来,晋文公发达了,开始封赏当年帮过他的人,结果就把介子推给忘了。介子推心灰意冷,隐居山林。这一走,晋文公才想起当年之事,亲自上山去请介子推,但是介子推坚决不下山。晋文公想出一则“妙计”,放火烧山。我们也不知道这个介子推是意志坚定还是腿脚不好,最终被烧死。晋文公更过意不去了,于是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老百姓不能生活做饭,以此纪念他犯下的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