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中公三支一扶
导航

位置: 三支一扶 >备考技巧 > 公基 > 经济 >

三支一扶考试内容-公基:经济之发展经济学第一阶段

中公三支一扶考试网 2016-10-19

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的发展经济学家,有J.丁伯根(1903~1994)、刘易斯、罗森斯坦-罗丹和切纳里等人。这种看法产生的主要依据是:

①单纯的市场作用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结构变化;

②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成就给与了人们深刻的印象;

③先进的计算程序和高速的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比较复杂的模式的建立和计算成为可能市场之所以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贫困的恶性循环”,存在着“低水平均衡陷阱”。

要从这种循环或陷阱中解脱出来,必须有“关键性的最低限度努力”或“大推进”。纳克斯从外部经济效果出发,主张“平衡增长”,A.O.赫希曼(1915~ )从“联系效应”出发,主张“不平衡增长”。刘易斯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双元结构模式,分析落后的农业部门与先进的工业部门之间的工资差异和农业部门存在着无限剩余劳动供给的问题。以后,G.拉尼斯(1929~ )和费景汉在刘易斯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较复杂的数学模式。双元结构的分析是以市场的不完整性为着眼点的,从而为计划化理论提供了一种根据。

强调资本作用和强调计划化作用的两种论点又互相影响,使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进而研究了投资配置的适宜标准。A.E.卡恩(1917~ )和丁伯根提出了“社会边际生产率”的概念。切纳里等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价格往往不能反映出真正的稀缺价值,主张使用“会计价格”或“影子价格”去校正市场价格对稀缺程度的偏离。他们还从社会边际生产率的观点出发,在最优化的一般均衡体系中去研究计划和资源配置问题,在一些特定的假设(线性、无替代性、无制度上的影响、无价格或货币政策的变动)上建立起模式,在数学的意义上求出完美的解答。以后,这种模式又向动态规划、非线性的方向发展。但正如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发展经济学家L.J.泰勒(1940~ )等人自己承认的那样,模式的实用性是有限的。

快捷入口

相关推荐